2024南方科技教育项目式学习专场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4南方科技教育项目式学习专场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动科学教育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2024年5月18日,广东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学会科学分会、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共同主办了一场科技教育的盛会——“2024南方科技教育项目式学习专场学术研讨会”,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海外二小”)、广东省陈韶光科技名师工作室承办了此次活动,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丰顺县教师发展中心、廉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许月媚科技名师工作室、广州市陈莹名教师工作室多方协办。主会场在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第二小学进行,分会场在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两地线上同步进行,海珠区教育局张学明等领导出席主会场会议,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副主任孙紧娣、教研员罗奇伟,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吴海芳书记、大埔县百侯镇中心小学丘崇发等C-STEAM跨学科协同学校出席大埔县分会场,廉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李仙妹、丰顺县教研室刘映丽两位科学教研员组织本县科学骨干教师在线观摩学习,出席主会场的相关领导、教师和大学生代表200多人,粤东西北帮扶地区线上观摩并参与研讨400余人次。

图00-分会场-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

广东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承声主任主持了本次大会。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如下。

环节一:嘉宾致辞

“海珠区一直致力于推进科教融合,积极探索科技教育路径,相信通过深度的学术研讨,定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教育火花,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海珠智慧和海珠方案。” 海珠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科长王勇在致辞时简单介绍了海珠区在推进科教融合方面所做的工作,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1:海珠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科长王勇致辞

海外二小的校长陈愉向与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海外二小响应号召,自创办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将科技融入日常教学,并分享了学校在科技板块取得的一些成果。

图2: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第二小学校长陈愉致辞

主办方代表广东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省第二师范学校的胡继飞教授对本次活动寄予了厚望,并表示希望通过今天的专题研讨活动,将项目式学习与STEM教育有机的融合,形成共识推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图3: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校的胡继飞教授致辞

海珠区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张学明同志也参与了本次活动,他梳理了自2022年3月起海珠区在大埔、丰顺、廉江等地进行的教育帮扶和联动活动丰富多才,并指出海珠区教育局将继续落实省市的相关部署,传递海珠教育温度,为助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努力。

图4:海珠区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张学明致辞

环节二:主会场学术交流

首先由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省电化教育馆)应用推广部黄桂芳副主任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题为《人工智能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优秀科创项目式学习》。黄主任着重介绍了2024广东省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的活动项目设置、技术进阶设置、从创意到作品的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深度培育等相关内容,希望老师们能通过这样的比赛,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帮助他们看到更辽阔的世界。

图5: 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应用推广部黄桂芳副主任作主题报告

接着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许广玲老师进行了题为《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主题报告。许老师先带领大家厘清了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关系,然后讲解了项目式学习理念的认知,包括项目式学习的意义与目的、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及黄金法则等。最后,许老师以海珠&大埔的C-STEAM协同项目、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海珠区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案例,项目式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施为例,介绍了基于学生背景设计学习体验项目、持续激发学习者学习动力完成项目、制定细致的项目管理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监控等三个重要的实施策略。

图6: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许广玲老师作主题报告

环节三:分会场学术交流 

第一分会场:海珠&大埔C-STEAM协同创新项目案例交流活动

第一分会场进行海珠&大埔C-STEAM协同创新项目案例交流活动,活动由许广玲老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李婷婷博士担任点评专家。

第一个案例是海珠&大埔C-STEAM岭南特色建筑创新协同项目。分享人分别是广州市为明实验学校的欧作超老师及大埔县大东实验学校的蓝璐媛、谢国鑫老师。欧老师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实践范式、两地协同创新方案、学生收获展示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一带一路中国桥》课程的整体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与大埔的双师异地生生协同线上课堂方案整体思路。随后,蓝璐媛、谢国鑫做了题为《深挖古代建筑特色 打造更适宜的民居》——以花萼楼为例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再现了大埔县大东镇山区的孩子们在两地协同课程结束后的想法和感受,可以看出,孩子们的主动探究及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图7、8:欧作超、蓝璐媛、谢国鑫老师分享岭南特色建筑创新协同项目

图9:大埔县大东实验学校的蓝璐媛老师作项目分享

案例2为广州市南武中学的罗德雯老师及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的游宗锬老师协同分享了主题为:海珠&大埔C-STEAM岭南特色建筑创新协同项目之文创制作的案例。罗老师以《岭南特色民居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一课为例,分享了本学期学校“建设美丽家乡”的课程。游老师分享了《虚实融合技术支持下的泰安楼文创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教学目标、课时设定以及协同教学的意义与思考。这些内容为现场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虚实融合技术在文创制作中的实践。

 

图10,11: 罗德雯老师及游宗锬老师协同分享文创制作案例

案例3为南武实验学校贺明珠校长及大埔县高陂实验学校张塔峰校长分享了海珠&大埔C-STEAM岭南中草药创新协同项目。贺校长以“生姜的种植”这个项目主题为例,详尽介绍了学校人工智能技术下生姜催芽技术的跨学科案例;张塔峰副校长分享了题为《基于C-STEAM理念的“陶陶”中草药园的跨学科课程实践研究》的主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该跨学科课程的背景及近期两地协同课课例《姜枣糕的制作》,也反思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

 

图12,13:贺明珠校长郭世炎老师分享岭南中草药创新协同项目

李婷婷博士对该分会场的交流活动进行了点评,她表示从本次的分享可以看出,许广玲老师主持的海珠&大埔C-STEAM子课题项目组的协同目标越来越清晰,在已有的区域协同、校校协同的基础上,开始了两地生生协同这样大胆的尝试让人惊喜。同时,李博士对接下来项目组该如何做好生生协同给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图14: 华南师范大学李婷婷博士点评活动

第二分会场:现代技术平台开展科学项目式学习活动案例交流活动 

第二分会场的与会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生动的项目式科学学习体验。

首先,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第二小学的黎尚斌校长与怡乐路小学的黎敏慧老师共同分享了“数智融合背景下的STEM项目式学习实践——以智能小台灯制作为例”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与STEM教育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借助跨学科知识,得到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15:黎敏慧老师分享数智融合背景下的STEM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

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海珠区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导师、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的陈颖洁老师带来了《做个生态瓶》项目式学习案例。该案例利用智慧阅读平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护,建构生态系统模型。依据观察的现象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建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构”系统与模型“和”稳定与变化“的跨学科概念。

图16:陈颖洁老师分享利用智慧阅读平台的《做个生态瓶》项目式学习案例

随后,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网络成员、海珠区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学员、海珠区新港中路小学的翟千秀老师分享了《给家中盆栽选土壤》项目式学习案例。该项目同样依托智慧阅读平台,指导学生根据家中盆栽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土壤配方,通过建构“地球系统”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构沙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土壤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

图17:翟千秀老师分享利用智慧阅读平台的项目式学习案例

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海珠区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导师、海珠区后乐园街小学的黄昕老师则带来了海珠区区青年教师成长联盟科学教师特色课程——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天文自然观察活动。该项目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借助观星软件识别四季著名的亮星和星座,从而引导教师和学生观察天文现象和自然生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独有的专项技能,海珠区小学科学青年联盟持续开展了三年的自然观察培养项目,从理论讲解到野外实践,全方位提升了我区科学老师的专业素养。

图18:黄昕老师分享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天文自然观察活动

最后,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第二小学的陈卓荣老师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学活动案例《辨认植物》。该案例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识别植物种类和特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现代技术助力科学学科的新方法。

图19:陈卓荣老师分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学活动案例

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的黄桂芳主任对本次交流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现代技术与项目式学习融合的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图20:黄桂芳主任进行案例评价

   第三分会场:跨学科概念探究学习项目案例交流活动

第三分会场主要围绕科学学科跨学科概念探究学习项目案例展开研讨,活动由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余晴老师主持,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胡继飞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图21:余晴老师主持第三分会场活动

广州市海珠区科学青年联盟入室学员曾伟和张莹欢老师分享了微项目《为校园艺术节户外展示活动选址》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描述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帮助学生建构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这一“稳定与变化”跨学科概念。

图22:曾伟老师进行案例分享

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海珠区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导师、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余晴老师进行了题为《以地质探秘之旅,建构地形地貌模型》的案例分享,以《地球的表面》一课为例介绍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系统与模型”这一跨学科概念。

图23:余晴老师进行案例分享

广州市许广玲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海珠区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导师、海珠区江南新村第一小学杨丽丝老师聚焦“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以《动物的卵》一课为例,通过建构生命的延续与进化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构生命科学领域的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

图24:杨丽丝老师进行案例分享

广州市陈莹名教师工作室成员、海珠区赤沙小学陈晓华老师基于课例《运动的小车》,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物质与能量”跨学科概念的具体思路和优化过程。

图25:陈晓华老师进行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之后,胡继飞教授进行了点评。胡教授对四位老师能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提炼表示了高度肯定。胡教授认为,小学科学涉及的跨学科概念可以理解为核心素养中的科学观念,建议老师们可以缩小研究范围,聚焦一个跨学科概念,从小学科学涉及的四个领域分别选取一个课例展开深入研究。

图26:胡继飞教授进行案例点评

本次研讨会同步与大埔县教育局C-STEAM课题组成员线上互动,还有来自梅州大埔县、丰顺县以及廉江市等地科学教育工作者432人次参加了线上观摩及互动,为粤东西北帮扶地区科学教师开辟了共同研讨科学教育的平台。主会场两个主旨报告为科学教育如何融合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作了细致的指导,三个分会场以案例的形式围绕义务教育段的科学项目式学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广东省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坚实基础。